发表时间:2023-12-22浏览次数:
数字化时代,人才是推动科技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。今年,根据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“领军先锋”评选活动工作部署,临港举办首届“数赋临港”领军先锋评选活动,遴选出了一批数字化转型创新拔尖人才。为更好展现先锋风采,现特别策划“数赋临港”领军先锋系列专访,邀请先锋讲述在各自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实践成果,激励更多数字化转型从业者,促进新思维、新理念、新技术在这片创新热土上迸发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3“数赋临港”领军先锋——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晶的故事。
临港新片区设立四周年之际,上海近日出台“29条”,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,支持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。
“特殊经济功能”之一,就是跨境数据流动。
意见提到,在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方面,上海将支持新片区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流通、跨境传输、安全保护等制度和标准规范。作为对外开放的高地,临港新片区定位为“国际数据试验田”。《上海市数据条例》明确提出,在临港新片区内探索制定低风险跨境流动数据目录,促进数据跨境安全、自由流动。
今年8月,国务院《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》中,也强调探索便利化的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机制,支持形成可自由流动的一般数据清单,建设服务平台,开展合规服务。
跨境数据流动,是当前全球开放和技术革新的最前沿,是数字经济的时代刚需,也是跨境数科总经理李晶的老本行。
数据流动:数字经济的时代刚需
跨境数科,即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,公司于2020年8月由联和投资、上海信投和临港科技城等上海市重要国企联合组建而成,作为“国际数据港”建设工作的载体,负责创新实践的具体推进。
“无数据不经贸,这已经成为今天数字经济业态的一种真实写照,”李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今天,几乎国内外所有的跨国大型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都技术数字化系统,数据是数字化系统中的核心要素,尤其是最近几年,随着通信、算力、算法等技术突破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加速落地,很多企业已经把数据资源看成生命线。”
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作为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,已迅速融入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以及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,从而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,成为新的生产要素。
数据要素有其特殊性,它本身是信息的载体,信息在静止状态下并无价值,只有在收集、处理、分析和应用等流动过程中,才能产生价值。
数据跨境:新的探索和话语权之争
作为跨境数科的总经理,李晶对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如数家珍,在《“双循环”格局下中国数据跨境制度创新研究》一文中,李晶曾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新加坡、欧盟及美国数据跨境制度与理念进行考察和研究,以期对构建中国数据跨境制度框架形成参考。
另一方面,关于跨境数据流动的一些理念、原则和技术标准,也在这两三年间迅速形成共识,如数据最小化原则,数据禁止二次使用原则,可信数据空间原则等。此外,国际数据流通方面已经出现一些联盟化的趋势。对于这样的现状,李晶认为,中国要利用好在体量、技术、基础设施等优势,一方面,要加入积极加入DEPA、CPTPP等既有国际的数字经贸规则的体系,另一方面也要在这些体系的运作中,把自己的数据治理理念体现出来,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数据。
“只强调防守和安全是不行的,完全放任自由流动也是不行的,更不能闷头搞自己的一套规则制度,这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性工作,”李晶说道,谈及国家在数据跨境流动问题上的基本思路,他展示了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。
“我们国家在数据治理上面的几个基本思想,第一,安全绝对是不可突破的底线;第二,应当区分个人信息和产业信息,重要数据和非重要数据,采用分级分类的方式促进数据流通,对于一些特殊领域的重要数据,我们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既要流通又要安全。”
新的增长空间
在争取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话语权之外,做好这项工作,在当前形势下还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。
“今天中国要在国际贸易中再做实体贸易的增量已经很难了,我们几乎已经达到一个阶段的天花板,服务贸易的增量虽然还有空间,但全球金融、航运等行业基本形成了一些既定格局,但跨境数据流动领域的服务贸易有很大的机会,”李晶介绍。
据麦肯锡预测,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%,将带动GDP增长0.2%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测算,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在10%,在数字平台、金融业等行业中可达到32%。
依靠制度创新、平台建设和设施优化的“三位一体”支撑,临港新片区在中国优秀文化出海、跨境贸易真实性核验、国际教育资源便捷访问等方面已经取得创新成果,并正在进一步扩展到数字贸易新业态、数字产品全球发行、国际金融创新合作、国际供应链可视化、国际数据外包服务、涉外商事纠纷举证,以及全球云服务等多个新领域,国际数据港的核心能力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与科技发展动力。
在30年的从业经历中,李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工作,2014年左右开始数据流通和交易方面的研究和工作,谈及中国在跨境数据流动方面的地位,他充满信心。“中国在制造业上这么强,在实体贸易上有这么大的份额,我们近年来又有这么好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,有人才和成本的优势,迟早会在数据方面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,我相信这个过程会很快。”李晶说道。